郭台铭曾口出狂言
在富士康发展巅峰时,得意忘形的郭台铭曾口出狂言:“不是中国大陆成就了富士康,是富士康给了大陆人民饭吃。”不仅如此,他还大胆将工厂往东南亚、欧美等地迁移,想在海外复刻大陆工厂的成就。结果短短几年,1700亿打了水漂!无奈之下,郭台铭又夹着尾巴回到郑州,还打算追加10亿投资。然而,如今早已不是富士康赏大陆饭吃的时代,而是富士康离不开大陆了!
“福厂”崛起之路
1974年的台湾新北市,一间不起眼的小作坊里,年轻的郭台铭正专注地调试着一台电视机旋钮生产设备。这个仅有数人的小工厂,正是日后电子制造业巨头富士康的雏形。但处于创业初期的“富士康”,订单寥寥可数,经营状况岌岌可危。无奈之下,郭台铭只能咬牙将自己的房产抵押给银行,才勉强维持工厂的运转。直到80年代初,电子产品市场蓬勃发展,郭台铭才终于捕捉到新的契机。他决定带领团队涉足连接器和电脑零组件的代工业务,可转型并不容易。这次的经历让郭台铭深刻认识到品质管控的重要性。此后,他在生产线上设立了多道检验关卡,宁可降低产量也要确保质量。郭台铭的严格标准很快有了成效,富士康持续稳步发展,逐渐在电子制造业崭露头角。
海外折戟
2017年,富士康开启了海外扩张之路。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政府大楼前,一纸价值1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让现场气氛达到沸点。富士康承诺在此建设10.5代液晶面板厂,创造1.3万个就业岗位。再加上美国政府开出的28亿美元税收优惠,这个项目似乎前景一片光明。开工仪式上金铲挥舞,各路媒体竞相报道,但项目实施却困难重重。美国本土供应链的短板逐渐显现,大量零部件需要从海外进口,导致物流成本飙升。更棘手的是严重的用工荒,即便提供优厚待遇,应聘者依然寥寥无几。2020年疫情的突袭,让本就举步维艰的项目雪上加霜。与此同时,富士康在印度的扩张计划也不尽如人意。当地基础设施落后,频繁的停电事故让生产线反复中断。雨季时期,泥泞不堪的道路将运输车辆阻隔,零部件供应严重滞后,生产计划一再延期。
已变革的大陆市场
2010年代末期,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国。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传统的人海战术,数字化转型成为各大企业的必修课。昔日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代工模式,正逐渐被高科技、高附加值的智能制造所取代。在这场产业升级的浪潮中,立讯精密等本土企业异军突起。它们不仅掌握核心技术,更深谙本土市场脉搏。凭借灵活的经营策略和精准的市场定位,立讯精密等本土企业逐步蚕食着富士康的市场份额。更令富士康措手不及的是,多年的亲密伙伴苹果公司也开始悄然转向。2020年代初,苹果为分散供应链风险,将订单逐步分散给多家企业。这种“去富士康化”的趋势,让曾经高枕无忧的代工帝国倍感压力。
结语
中国制造业已经走出了单纯依赖代工的发展阶段,市场不再需要谁的“赏饭”,而是在寻求更平等、互惠的合作关系。对富士康而言,重返大陆或许是不得已的选择,但如何在这片早已今非昔比的热土上重新立足,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娱乐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惊爆!郭台铭万万没想到,中国市场赏饭吃时代竟已终结?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